[注释]
[1]巫山:在四川、湖北两省边境,有著名的十二峰。长江穿流其间,成为巫峡。
[2]瞿塘:长江三峡之一,又称夔峡。西起四川奉节县白帝城,东至巫山县大宁河口。江流湍急,两岸山势险峻。
[3]坱轧(yǎng zhá养札):形容广大无涯、高下不平。
[4]修帔:长长的披肩。
[5]“楚赋”二句:《楚辞》有描写巫山神女的《神女赋》,宋玉作。
[6]诘曲:形容字体笔势拗折难识。
[7]“涧谷”句:抓着长索缒入深谷。缒,绳索。
[8]石窦:石洞。
[9]卅(sà):三十。一作“十”。
[10]芽蘖(niè聂):萌芽。
[11]屣(xǐ洗):鞋子,多为木底,有齿。脱屣,比喻最容易抛弃的事。
[点评]
嘉祐四年(1059)冬南行途中作。苏轼在此诗中写巫峡,不仅随其奇伟转折变化具体描绘其形象,夸张表现其气势,而且处处结合自身的强烈感受来烘托、渲染,这样写,形神俱活,撼人心魄。写神女石,仅“俯首见斜鬟,拖霞弄修帔”二句,便表现出诗人俯瞰江中,见到神女绰约倒影,仰望山顶,神女在云霞里披肩飘拂的曼妙风姿,笔墨极生动精练。在这幅奇险壮美的巫峡山水图上,诗人又刻画出一位砍柴老人的形象。老人笑说神仙的虚妄,却向诗人描叙神女庙中扫坛竹之奇丽,碑文篆字的古奥,更细述他在深山中采斫黄杨的艰辛危险。诗人自然抒写出对老人贫困生活的同情和对世态人心的感慨。全篇既富于浪漫色彩,又洋溢着生活气息。清代纪昀评赞此诗:“写景入神”,“波澜壮阔,繁而不沓。”(《纪评苏诗》卷一)颇中肯綮。